作者:熊養和師祖
一、自昔以德育智育體育為創造人生事業之基礎,其後發現人類需群策群力,方得合作團結,故有群育之增加。再後則又增入美育而合為五育者。太極拳主要類於體育,名為拳術,與少林及其他拳術合稱為國術,實則與各育均有關係。
二、太極拳與少林拳之特徵必須分別清楚,俾免行功之進展,滋生雜亂之弊。此為本篇重要之關鍵,特分陳之。
(一)太極拳捨己從人,用意不用力,以柔克剛,並以不頂不抗不丟為宗旨。周身輕靈,活絡貫串為要素。由於負陰抱陽,沾連粘隨,鬆沉偏化,身心和洽,內外一致,九九純熟,乃能融會貫通,輾轉自如,而成攻防如圓環之手法,使無侵入之空隙,達至神明之階段。此是太極拳真形實況。姿勢動作,純以捨己從人,用意不用力,務求切合適當。
(二)少林拳凡一舉手一投足,莫不強攻硬取,惟力是尚。雖極明顯,易於區別;但人生習慣,凡所行動,無不需要用力,為自然之趨勢;以致研習太極拳者,每於不知不覺中發生拙力,忽略太極拳真理,改變太極拳之實質形式。此為難防之演變,特須注意及之。
(三)太極拳與少林拳有混淆難分之情況。因為太極拳與少林拳之姿勢、架勢、動作,既多吻合;而用法亦多相同。但「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」之說,應須加重注意。故在審慎體驗慢鬆淨,導成周身鬆開,而全身之拙力既可消除。從此就可達到太極拳用意不用力之真理,更與少林拳惟力是尚之區別,益徵顯明。
三、我國太極拳演進之經過
(一)太極拳是根據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易理所啟發,而以大無不包,事無不具,化育生物之太極名其拳。故太極拳是具「道技並重,內外同修」,有「文拳」之雅號。若無真心實意,虔誠精修之追求,何能得獲太極真理、攝取內容之奧妙?這些高尚實質,全憑深厚研究,才能導入悟境,而收實益實效。自宜消彌諸般困擾,求得輕鬆愉快,心舒體靜,胸襟磊落,以至抒筋活血,延年益壽,亦足以禦侮懲強。
(二)太極拳是我國文化較為深遠之藝術,包羅既廣,而內容亦極豐富,由哲學而導入科學,博大精深。至其平易淺近之處,以為國內同胞家喻戶曉,今者國際文化交流,其他國家人士,亦日漸重視,參與研習。是以太極拳今已逐漸取得世界學術性之地位。
四、因社會之進化,凡所事業,莫不日新月異,神速發展,有如潮湧之趨勢,業已達到電力核子凌駕一切之境界。太極拳為我國文化之ㄧ,自應隨順潮流,謀取革新;但經審慎檢討,太極拳史乘已有革新之紀實。特將演進之經過,詳列於后:
(一)查我國對於強身之道,創始已久。且有各種派別,各種架勢,各自師承,各自發展。在宋朝之前,雖尚未見有關太極拳之記載,但三國誌及後漢書華陀傳均載有:「五禽之戲,一曰虎、二曰鹿、三曰熊、四曰猿、五曰鴟。亦以除疾,兼利蹄足,以當導引。體有不快,起作一禽之戲,怡然出汗,因已著粉,身體輕便而欲食。」(註:古人以禽為鳥獸之總稱)其動作中有一名為「白鶴亮翅」者,而太極拳中亦有此同一名稱之動作。根據拳理判斷兩者相似,其相關度甚大,五禽之戲乃太極拳之前身,五禽之戲專家張鏡影先生即作此說。迨宋張三豐先生,將前人所創各種健身之術,予以整理,擇精去蕪,編成一拳,名曰「長拳」,其基本架勢,計有十三,故拳名又稱「十三勢」。著有「太極拳譜拳論」發行,太極拳之名始聞於世,據辭海註:「太極拳相傳為宋張三豐所創」,如此演進,可稱為太極拳第一次之革新。若與儒家相較,則與孔子之刪詩書訂禮樂,頗為相似。繼張之後,有王宗岳先生,崇奉張氏之學,並作進一步之研究,著有「拳經」及「十三勢行功心解」。如此演進,可稱為太極拳第二次之革新。若與儒家相較,則與孟子之繼孔門之後,廣為弘揚,並創性善之說,以充實孔子之學。王氏所著,內容極為詳盡,闡揚太極拳之真理。研此學者,世無其匹,故乃尊為國粹瑰寶。於是社會人士,莫不誠服景仰,認作國術模範;從此奠定我國太極拳之理論基礎。嗣以宗岳先生曾奉三豐為師,世人沿習,亦尊張為我國太極拳祖師;並將太極拳譜拳論、拳經、及行功心解作為我國學者修習之根據。學說既經肯定,著作當能永傳不朽。因乃將此三篇文獻,特錄編於後,以便隨時檢討研究。
(二)從太極拳譜中尋求蘊藏應興應革資料,提供檢討,以備逐漸研究:
甲、陳家(長興先生)纏絲力之發明,係由太極拳精湛真理所推展創造之用法;法內含八卦五行,配合陰陽剛柔虛實,而成纏絲之力量,乃有粘即是走,走即是粘,陰不離陽,陽不離陰,陰陽相濟中產生懂勁,因為有此諸般依據,起導拓成無窮作用。纏絲者,如絲纏物,絞繞輾轉,狀似負陰抱陽,圓如太極圓型,故能應付上下左右之運用。改善拳藝之進步,增加國術史乘之光榮。
乙、楊家(露禪先生)之革新較為廣泛,因他身材體格既極堅強,而資質亦極聰敏,更賦有得天獨厚之智慧。深信太極拳為養生之要道,力求透徹瞭解。對於張三豐祖師拳譜拳論,王宗岳真理,實際用法予以修善姿勢、架式、名稱,增加太極拳之深遠成績。不獨國內相互推許,即外國學人易莫不知太極拳之有楊家一派者。
五、習練太極拳如何才能免除虛費時間之法則:
(一)擬規定信解行證四法為標準。凡擬習練太極拳法者,首先要有堅強信心,才能期其有成。信為道源公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。因為凡所事務,莫不須要信心。若無信心,則一切無從做起,故必要有信心。然後須要能解,能解方可拓展智慧,顯出才氣,認識真理;因乃增加衡量,而得真情實義。由能解,就可悟得內容奧妙,透徹太極真理,發揮諸般作用,引導習練之興趣。由能信解而更力行用功,則必自易促使融會貫通,切實揣摩體驗太極拳各部竅要用法。必須證明恰實不虛,方能完成此項構想之規定。
(二)習練時必須要存學意,學習時亦必須要存有實練意義。就是要做到學而必練,練而必學,方能得獲事半功倍之績效。若同時加以悟解,則必更收速效。
(三)於練習之後,即須熟讀張三豐祖師拳譜之論述。 王宗岳先生之拳經及行功心解,與諸般歌訣,作為規劃範圍,慎行康莊大道,俾免誤走歧途,枉費工夫。
(四)懂勁為太極拳扼要之重點,高於一切。能知懂勁,方能愈練愈精,而達階及神明。從此可知若不得到懂勁,就有難於進展之虞。欲知懂勁,須於沾連粘隨之敏感中求得懂勁。懂即是知,知道懂勁,就可默識揣摩,從心所欲。因亦知道陰陽虛實,陰不離陽,陽不離陰,陰陽相濟。(內容深慎,須加意會。)凡所挨著、接著、靠著,無不應付裕如,完成與太極拳同具之功效。此均依據拳譜行成,而得之懂勁。但欲知其實際使用法則,仍須由十三勢基本架式中循序追求「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,尤須貫串。」一舉動是凡所舉動之姿勢動作俱要輕靈。此兩句是拳譜開示,每一舉動必須輕靈貫串,方能使用便利。輕須周身鬆開,靈則神而明之。神舒體靜,心不散亂,專精一致,氣清意爽,自必靈活暢通。貫串是連合不斷。一動無有不動,一靜無有不靜,全身貫通,內外合一。故要由著熟而悟懂勁,致達階及神明之結晶。總須全部配合溝通,求知則知,求懂則懂,學而知之,未有不學而知之道理,乃為速成之坦途。只須踏實認真,即可完其志願。
(五)為初學謀取捷徑,必須循照太極真理,平心靜氣,排除雜念,周身鬆開,再以慢勻穩三要訣學習太極拳之姿勢架式。
1. 起勢面東(假定)成立正姿勢,重心落於左腿,右腳向右移動一步。寬與兩肩相齊。兩腳尖向前成川字形,即深呼吸三次;舌尖抵上顎。虛領頂勁,含胸拔背,沉肩垂肘,鬆腰鬆胯,尾閭收住。上下垂直中正,氣沉丹田。(內含收束,微引入脊骨)
2.(吸)同時兩臂向前,手心向下上升與兩肩相平時,(呼)即屈兩膝,蹲身下降,沉肩垂肘,並曲兩腕,手指下垂,至兩腿相平為止。
3.「右攬雀尾左掤勢」(吸)同時重心移置於右腿。周身左轉四十五度,右手隨向左上方下攬。左腳跟往左前踏出一步。左手由下亦隨往左上掤出,高與左額齊。眼視手心。
4.(呼)成左前又後之弓步式。(及前弓後箭姿勢)
5.「左攬雀尾右掤勢」(吸)同時重心置於左腿。周身右轉四十五度。左手隨向右上方下攬。右腳往右前踏出一步。右手由下往右掤出,高與右額相齊,眼視手心。
6.(呼)成右前左後之弓步式。
7. 左履:由右掤轉為履勢。用法:(1)(吸)左手由下向右上,從右手腕上向上延伸,掌心向下,與右手掌心向上合成十字形時,兩手掌同時以腰腿勁向左翻轉至左掌心往上,右掌心向下時(呼);(2)往左下履至左胯,轉履為擠。
8. 擠式(吸)同時兩手由左向上成一圓形。轉至左肩時,左手掌心靠至右手腕間之內肱。周身由左轉向右前方,以腰腿勁(呼)擠出,成右前左後之弓步式。(由擠轉為左顧右盼)
9. (吸)(1)由擠變轉兩手掌腕,豎至面前。兩肘垂,同時分開與兩肩相齊,兩手掌心翻轉向下。按與全身配合後挫,重心落於左腿。鬆腰坐胯,兩肘抬與兩肩相平。(2)(呼)以腰腿勁全體左轉。左肘間端轉往左後拓展攻擊,眼並隨向左顧;虛領頂勁,含胸拔背,尾閭收住,氣沉丹田;同時兩手掌指取有採意。(3)(吸)周身右轉,右肘尖端向右後拓展(同於左肘),眼亦隨同右盼。(4)(呼)沉肩垂肘,兩手掌心向外,聚精會神,沉著專注。勁由兩腳而腿而腰而背,往前按出,復成右前左後之弓步式。(為10之按勢)
10. 按勢。
11. (吸)鬆腰坐胯周身左轉,左手採拏對方手腕。右手採挒活節,跟著步隨身換。往左後下轉時,右手翻上採拏對方右腕,左手採履活節,向右後下履(呼)後,左手及置於右肩。(為12式)
12. 式:右手翻腕向右後平肩刁出,重心落於右腿。左足尖提收於右腳之左地點。(為13式)
13. 式:(吸)周身左轉,右腳亦即跟隨左轉。左腳提往左前方邁進一步。同時左手轉腕從面前向上採拏。隨同左步,平肩與右臂配合發出,(呼)成單鞭左前右後之弓步式。完此基本規範十三勢之十四式,即掤履擠按,採挒肘靠(稱為八卦)。前進、後退、左顧、右盼、中定(正)(稱為五行;含有金木水火土,陰陽相生相剋之意),在楊派整套太極拳中,計有八次之多,其重要性可知。故乃不必繁冗,備作初學研究之資料。
近期留言